1.“小剧场戏曲”到底是什么?与“大”相对应,直观来看,“小剧场”的“小”首先反映在剧场的物理规模上。不同于大剧场宽阔平展、与观众泾渭分明的演出舞台,小剧场的舞台常采取半伸出式的结构,直接探入到观众席当中,使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发生在更近的距离之内。同时,与大剧场动辄成百上千的观众人数相比,小剧场所容纳的观众要少许多,一般仅在几十人到二三百人。许多在大剧院里听惯了戏的观众对“小剧场”的模式感到陌生,其实这种模式才是戏曲最传统的表现形式。
这段文字没有提及“小剧场”:
A.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
B.表演形式的发展历史
C.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
D.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
2.唐代是中国园艺起步的时代。唐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百姓,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。而到了唐代,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,果实不堪食用的海棠便因此开始得到重视。到了宋代,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,宋人常以海棠牡丹并论,在宋代花鸟画中便有以海棠为题的古画留传,而宋代之后,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,历代都不少见。中国人喜欢海棠,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海棠植于庭院,正是应了“金玉满堂”的谐音。
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:
A.中国古典园艺史的发展脉络
B.海棠在中国古典园艺史上的地位变迁
C.海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栽培植物的文化象征
D.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后期的主要特征
3.“丝绸之路”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、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。但是,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、考古发掘的进步,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,范围也越来越大。的确,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,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、南亚的交往,还包括西亚、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地;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,还有各种手工制品、植物、动物、美术品等。“丝绸之路”正如同延伸开来的丝绸一样,有的线路清晰,有的断断续续;有时又像一张广阔的大网,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。
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:
A.“丝绸之路”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
B.考古新发现拓宽了“丝绸之路”的范围
C.“丝绸之路”密切了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
D.“丝绸之路”的含义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
1.B【解析】A项,“小剧场的舞台常采取半伸出式的结构,直接探入到观众席当中”为结构布局,排除;C项,“小剧场所容纳的观众要少许多,一般仅在几十人到二三百人”为容纳的观众数量,排除;D项,小剧场的舞台“直接探入到观众席当中,使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发生在更近的距离之内”,提到了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,排除;B项,“发展历史”在文段中没有提及,当选。
2.B【解析】文段开篇指出唐以前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;到了唐代,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,海棠因此开始得到重视;宋代,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;宋代之后,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,深受后世喜爱。最后指出于园林庭院中种植海棠,呼应金玉满堂的谐音。故文段按照时间顺序,介绍了海棠在我国古典园艺史上的地位变迁,对应B项。A、D两项,文段围绕“海棠”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,选项缺少主题词,排除;C项,文段侧重强调了“海棠”在我国古典园艺中的地位变化,而非“文化象征”,排除。
3.D【解析】文段首先论述了德国地理学家定义的“丝绸之路”,是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、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,之后通过转折词“但是”强调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,范围也越来越大,随后具体介绍了“丝绸之路”的范围,由“中国与中亚、南亚”拓宽为“西亚、地中海地区”等地,以及贸易物品由“丝绸”延伸至“手工制品”等,最后指出“丝绸之路”如同不断延伸的丝绸一样,范围含义越来越广。故文段重点为转折之后,即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,范围也越来越大,对应D项。A项,“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”文段未提及,无中生有,排除;B项,“考古新发现”表述片面,文段还论述了“学术研究的深入”,排除;C项,强调“丝绸之路”的意义,而文段重点论述的是其含义及范围不断变化,排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