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我们能够在书中安静下来。当你打开一本书,就好像建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、一段永垂不朽的长城。你就是这个王国的君主,没有你的允许,旁人无法进入。你打开一本书,又仿佛种下一片桃园、铺上一片青草。你安坐青草之上、花雨之中,平静宁谧,独享清香。你打开一本书,又如同发现了一汪不老清泉、一缕春日晨光,刹那永恒,物我两忘。如此,我们便能直面本心,读出一个自己来。
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:
A.阅读者是逍遥自在的
B.阅读者是回归自然的
C.阅读中的世界可以由自己主宰
D.阅读可使人纯净安详超然物外
2.通过主体再造实现人的发展,这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。借助“改变环境—发展产业—教育培训—参与公共生活”模式,引导贫困人群进入新的社会行动结构之中,在参与社会行动中实现自我觉醒、自我教育,在自我改造中实现自我发展,由此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,这种脱贫更能引导人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,因而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。
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:
A.只有改变环境,才能实现脱贫致富
B.摆脱贫困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
C.教育培训在实现脱贫中具有决定性作用
D.实现脱贫意味着主体的再造和人的发展
3.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,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。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,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,留下了大量文物遗存。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,记录着我们历史的光辉过去,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,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。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,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,有助于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凝聚伟大民族精神,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这段文字意在强调:
A.民族文化复兴的途径
B.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
C.城市规划要富有特色
D.文物保护的深远意义
1.A【解析】A项,“逍遥自在”文段没有体现,无中生有,当选;B项,根据“又仿佛种下一片桃园、铺上一片青草。你安坐青草之上、花雨之中,平静宁谧,独享清香”可知,“回归自然”表述正确,排除;C项,根据“没有你的允许,旁人无法进入”可知,“可以由自己主宰”表述正确,排除;D项,根据“刹那永恒,物我两忘”可知,“可使人纯净安详超然物外”表述正确,排除。
2.D【解析】A项,“只有……才”引导必要条件,强调靠“改变环境”可以实现脱贫致富,但根据“通过主体再造实现人的发展,这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”可知,选项表述错误,且“改变环境”只是“改变环境—发展产业—教育培训—参与公共生活” 模式中的一部分,表述片面,排除;B项,文段通过“这种脱贫更能引导人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,因而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”,仅论述了何种脱贫的措施可以更好的引导人走向自我解放,而文段并未提及“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”究竟是什么,故“最终目标”无中生有,排除;C项,根据“借助‘改变环境—发展产业—教育培训—参与公共生活’模式”可知,“教育培训”仅为模式中的一部分,决定性作用无从可得,故表述过于绝对,排除;D项,根据“通过主体再造实现人的发展,这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。”可知,表述正确,当选。
3.D【解析】文段先介绍了民族复兴是从总结遗产开始,接着论述我国有大量的文物遗存,并强调“历史文物”对我国和民族的重要性。接着引出“保护文物”的话题,并通过“必然要求”强调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。尾句进一步论证,论述了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”的好处,对应D项。A项,“民族文化复兴的途径”,对应文段首句,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,非重点,且该项的重点在“途径”,而文段的重点在于意义,排除;B项,“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”不及“文物保护”更加明确,且未论及意义,排除;C项,“城市规划”文段并未提及,无中生有,排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