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在现代军事中,战略威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。战略威慑的实力,由常备军和后备力量两个部分组成,要确保这两支力量正常运转和发展,除了国民经济动员外,还需要一种无形力量的支持。这正是信息化战争中,新闻舆论战所承担的战略任务。因为没有媒体的宣传,别人就不可能全面感受到你的“强大”,其威慑作用也会大打折扣。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,美国都是借助媒体挥舞“威慑大棒”,战前就发动大规模的舆论攻势,使对方先失一局。可见,通过舆论战抢占话语权,先发制敌,形成对己有利的战争环境,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。
这段文字意在说明:
A.新闻舆论战对战略威慑至关重要
B.舆论战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手段
C.大规模舆论攻势成为现代战争的前哨战
D.媒体宣传是联结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的纽带
2.隋代书法作为南北朝书法向初唐书法变迁的转折点,对初唐书法的发展起到先导和定向的作用。从总体上看,隋代书法逐步放弃了北朝书法那种欹侧之势和大刀阔斧的用笔,吸取了南朝书风的圆润温和特征,形成了独特的"隋楷”样式。虽然它历时短暂,流传作品稀少,但却个性鲜明,成为今天了解楷书风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样本。
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概括最恰当的是:
A.楷书是隋代书法最突出的成就类型
B.初唐书法的发展直接受隋代书法影响
C.隋代书法在书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
D.隋代以后圆润温和成为书法的鲜明特点
3.印象中,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、神秘、刻板、枯燥的印象,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,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,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。尔后,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、相守的故事,或充满人情世故,或有彼此坚守,交织着个人的情感,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。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,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,意识到原来“文”是中心,“物”只是载体;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,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。
根据这段文字,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?
A.睹物思人
B.物尽其用
C.超然物外
D.寄情于物
1.A【解析】文段首先指出战略威慑的地位很重要,接着指出新闻舆论战对于战略威慑实力是一种无形的支持,后文分析了原因,并通过美国的例子进行论证。尾句通过“可见”总结上文,指出舆论战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很重要,舆论战即“新闻舆论战”,战略目标即“战略威慑”,故可知文段重在强调新闻舆论战对于战略威慑的重要作用,对应A项。B项:“打赢”二字程度过重,文段中只是说对战争有利,且并未提及“战略威慑”这一主题词,排除。C项:“大规模舆论攻势”对应例子中的内容,非重点,且仅提到“舆论攻势”,缺少“战略威慑”这一主题词,排除。D项:“媒体宣传”为文段中原因解释的内容,非重点,排除。
2.C【解析】文段开篇引出隋代书法这一话题,指出对对初唐书法的重要作用,接下来具体介绍隋代书法的特点,尾句通过转折强调隋代书法对于了解楷书风格发展的重要性。故该文段为并列结构,旨在强调隋代书法在书法发展中的重要性,对应C项。A项,“最突出的成就”表述过于绝对,排除;B项,“初唐受隋代影响”为第一句表述的内容,转折之前,非重点,排除;D项,“隋代以后书法特点”无中生有,文段并未论述,排除。
3.D【解析】作者首先表明印象中文物给自己留下的是刻板、与生活有隔膜的印象,接着说明随着自己经历和阅历的增加,逐渐听到了收藏家们与文物之间充满人情世故的故事,从而感受到了文物的温度,也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。故可知作者意在表明,文物中承载了情感,对应D项。A项“睹物思人”指看见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,文段并非强调看见文物想到了,而是强调文物中承载了情感,具有温度,排除;B项“物尽其用”指对某物充分利用,文段并未强调要充分利用文物,无法体现文物被赋予了记忆与情感,排除;C项“超然物外”指超脱于生活之外,是作者印象中对于文物的认识,故与现在作者对于文物的认识相悖,排除。